日前,“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凝聚奋进力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新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育人、文明、发展为核心使命,担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使命,努力成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最佳探索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孟钟捷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学校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优势,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鲜明特质、实践要求等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发声,从多学科角度对文明互鉴、文化传承发展、文化软实力、冷门绝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入手展开深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晓强认为,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主体性的逻辑前提、新的文化使命是构建文化主体性的目标指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分析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两创”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建议,让优秀传统文化转化成今天人们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融入的形态,由古老转化为年轻,由传统的老成持重转化为当下的生机勃勃。比如古典诗词,原本是古代文人为主体创作的文学文本,包含当代人不易理解的词语、典故,不易体会的深刻意蕴。用文化综艺节目、动画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呈现诗词,或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表现诗词意境,再结合人们感兴趣的节令风俗、文物考古等元素,可以让诗词从文人案头走向更广大的受众。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学校馆藏档案包括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前身学校八个全宗,记录了华东师大建校72年、办学140余年的创校历程和办学成果,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
比如,着力建设“名人档案库”,收藏首度全文翻译《资本论》红色翻译家郭大力、全文翻译《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吴亮平、田汉、郭沫若、周扬以及林路基等马克思主义者和烈士的重要档案,收藏孟宪承、刘佛年、施平等老一辈教育家档案,保存周有光、胡焕庸、陈彪如、冯契、陈吉余等教育家、科学家的档案资料,保存王伯群、张寿镛、廖世承等教育家的手迹。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辰山在点评时表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与自信是分不开的,有自觉才能有自信。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教育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用“有组织”“高质量”“重实效”对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相关举措进行了概括:在理论研究阐释宣传过程中,加强“有组织”的布局;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立足“高质量”的要求;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各方面都要服务于上海实践、服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追求“重实践”的目标。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社科党支部书记、理论处处长陈殷华认为,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坚持大历史观、大文明观、大文化观,兼顾贯通性和阶段性、方面性和全面性、独特性和共通性的统一,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本次研讨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协办。